close

認識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

中和樂活精神科診所 丁千芳醫師

 

精神分裂症現在又名思覺失調症,這種疾病並非「人格分裂」,它是一種腦部疾病,是一種思考、情緒、知覺障礙的大腦疾病。它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對現實的理解、情緒處理、做決定及與他人互動等能力,因此會有不合現實的想法或意念且會造成生活功能受損,如:自我照顧、人際關係、工作能力退化。一般常見發病年齡是1530歲左右,有可能突然發作,也可能經過一段日子的醞釀才發病。

 

病因

精神分裂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每千人有 2~3 人,男女患病的機率差不多,大部分在青春期或成人早期就開始發病。關於精神分裂症的真正病因尚無定論,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多種病因造成,而並不單純是因為刺激或壓力誘發。目前的研究發現,主要致病原因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當大腦中的神經荷爾蒙不平衡(例如多巴胺、血清促進素等),就容易引發精神分裂症。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狀很可能是由於腦內多巴胺活動量過高所導致,而抗精神病藥物就是針對腦內多巴胺做適當的調整,恢復大腦正常的功能。另外精神分裂症有一些是家族傾向,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兄弟姊妹罹患該病危險率是一般人的十倍左右,但整體上仍偏低,因此並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就不能結婚或不能生小孩,必須依照病情及實際的狀況來判斷。

 

症狀

精神分裂症常見的症狀包括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正性症狀是指一些在常人不會存在的症狀,反映了正常功能的過多或扭曲,通常患者對現實的感受及判斷能力會出現異常,產生妄想、幻覺、思考形式障礙、混亂的言語與行為。負性症狀則是指正常的情緒和行為狀態减低,反映了正常功能的減少或喪失,包括表情平淡、缺乏動機、說話內容貧乏、對生活的事務都沒有興趣。「負性」並不代表患者的態度,而是指缺乏一些尋常人應該擁有的特質,雖然不像正性症狀那樣明顯,負性症狀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正性症狀

妄想:患者會有怪異或與現實脫節的想法。雖是一種錯誤且偏離事實的想法,但即使經過不斷的解釋或事實證明,仍無法改變其想法。常見的妄想如被害妄想、關係妄想、被跟蹤妄想、誇大妄想。這些想法並不會因為旁人的說明或解釋而修正,即使有相反的證據,也無法使患者放棄他原有的懷疑。

 

幻覺:是一種知覺障礙,有聽、視、觸幻覺等,患者會聽到、看到或感受到一些不存在的聲音、東西,比如說聽到有人在指責、批評自己。

思考形式障礙:患者思想的文法結構或邏輯關係發生問題,如:思考鬆散、語無倫次、談話偏離主題、言語片段或停頓。透過與患者的交談可能發現患者會胡言亂語,言談內容或用字遣詞令人難以理解。

 

負性症狀       

一般常見的負性症狀包括表情平淡、笑得少、哭得也少、說話內容貧乏、缺乏動機、對生活的事務都沒有興趣。患者可能會經驗到一段時間的退縮或孤立並在工作、社交甚至自我照顧能力上出現退化現象。

 

治療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仍是以藥物為主,少部分的患者會產生藥物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都可藉用合併其他藥物治療而得到緩解。在治療過程中,找出適合患者的藥物並等待藥物發揮效果常需要1-2個月以上的時間。精神分裂症的藥物使用並不困難,難在醫師無法完全預測患者對藥物的反應,患者跟家屬需要耐心配合每次回診時的評估討論及藥物調整。大多數的患者皆需長期服藥,切勿自行停藥,否則每次復發,只會讓病情更形惡化且對大腦造成更多難以恢復的傷害。

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對於適應環境及挫折的能力可能會降低,引導患者學習社會技巧或接受心理治療可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能力,重新面對患病後的生活,提升生活品質。

 

預後

遺憾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無法完全痊癒。有一些患者可以在規律服藥下,維持穩定的生活,也有一些則是即使服藥,也控制不住病情,只有很少數的患者,才有機會在不服藥的狀況下,維持長時間的不發病。每個人的預後,視個人體質、病前性格、發病年齡、發作次數、症狀嚴重程度等,會有所差異。簡單的說,早期治療可減緩功能退化,幫助病人維持較好的社會功能,故切勿因諱疾忌醫而耽誤治療的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